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请令吕琦尹拙修唐史奏 五代 · 赵莹
 出处: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四
所修唐史首尾二十一朝。
绵历三百馀载。
其于笔削。
斯实难办。
必藉偫才。
司分事任。
张昭等五人奉敕同撰。
起居郎贾纬丁忧去官。
窃以刑部侍郎吕琦侍御史尹拙
皆富典坟。
尝亲简牍。
劝善惩恶。
雅符班马之规。
广记备言。
必称董南之职。
上祈圣鉴。
俾共编修
重集三礼图议建隆三年 五代至宋初 · 张昭
 出处:全宋文卷一○、《宋史》卷四三一《聂崇义传》、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八
聂崇义称:祭天苍璧,九寸圆好;
祭地黄琮,八寸无好;
圭、璋、琥并长九寸。
自言周显德三年,与田敏等按《周官》玉人之职及阮谌、郑玄旧图,载其制度。
臣等按《周礼》玉人之职,只有「璧琮九寸,瑑琮八寸」,及「璧羡度尺、好三寸以为度」之文,即无苍璧、黄琮之制,兼引注有《尔雅》「肉倍好」之说,此即是注「璧羡度」之文,又非苍璧之制。
又详郑玄自注《周礼》,不载尺寸,岂复别作画图,违经立异?
《四部书目》内有《三礼图》十二卷,是隋开皇中礼官修撰,其图第一、第二题云梁氏,第十后题云郑氏,又称不知梁氏、郑氏名位所出。
今书府有《三礼图》,亦题梁氏、郑氏,不言名位。
厥后有梁正者,集前代图记,更加详议,题《三礼图》曰:「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,取其说为图三卷,多不按《礼》文,而引汉事,与郑君之文违错,正删为二卷」。
阮士信即谌也。
如梁正之言,可知谌之纰谬。
兼三卷《礼图》删为二卷,应在今《礼图》之内,亦无改祭玉之说。
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,叔孙通重定以来,《礼》有纬书,汉代诸儒颇多著述,讨寻祭玉,并无尺寸之说。
魏、晋之后,郑玄、王肃之学,各有生徒,三礼、六经,无不论说,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。
臣等参验画图本书,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,设使后人谬为之说,安得便入周图?
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、夫人之琮、璧以为祭玉,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,彊为尺寸。
古今大礼,顺非改作,于理未通。
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,称取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《三礼义宗》内「昊天及五精帝圭、璧、琮、璜皆长尺二寸,以法十二时;
祭地之琮长十寸,以效地之数」。
又引《白虎通》云:「方中圆外曰璧,圆中方外曰琮」。
崇义非之,以为灵恩周公之才,无周公之位,一朝撰述,便补六玉阙文,尤不合礼。
臣等窃以刘向之论《洪范》,王通之作《元经》,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,有益于教,亦为斐然。
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,聿稽古训,祭玉以十二为数者,盖天有十二次,地有十二辰,日有十二时,封山之玉牒十二寸,圜丘之笾豆十二列。
天子以镇圭外守,宗后以大琮内守,皆长尺有二寸。
又祼圭尺二寸,王者以祀宗庙。
若人君亲行之郊祭,登坛酌献,服大裘,󲦤大圭,行郊奠,而手秉尺二之圭,神献九寸之璧,不及礼宗祼圭之数,父天母地,情亦奚安?
灵恩议论,理未为失,所以自《义宗》之出,历梁、陈、隋、唐垂四百年,言礼者引为师法,今《五礼精义》、《开元礼》、《郊祀录》皆引《义》为标准。
近代晋、汉两朝,仍依旧制。
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,辄有更改。
唐贞观之后,凡三次大修五礼,并因隋朝典故,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釐革,亦无改祭玉之说。
伏望依《白虎通》、《义》、唐《礼》之制,以为定式。
尹拙依旧图画釜,聂崇义去釜画镬,臣等参详旧图,皆有釜无镬。
按《易·说卦》云:「坤为釜」。
《诗》云:「维锜及釜」。
又云:「溉之釜鬵」。
《春秋传》云:「锜釜之器」。
《礼记》云:「燔黍捭豚」。
解云:「古未有甑釜,所以燔捭而祭」。
即釜之为用,其来尚矣,故入于礼图。
崇义以《周官》祭祀有「省鼎镬」、「供鼎镬」,又以《仪礼》有「羊镬」、「豕镬」之文,乃云「画釜不如画镬」。
今诸经皆载釜之用,诚不可去。
又《周》、《仪礼》皆有「镬」之文,请两图之。
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,今代见行之礼,于大祀前一日,光禄卿省视鼎、镬,伏请图镬于鼎下。
裁定三礼图驳议及答义奏建隆三年 五代至宋初 · 窦仪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四、《宋史》卷四三一《聂崇义传》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八、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八
伏以圣人制礼,垂之无穷,儒者据经,所传或异。
年祀寖远,图绘缺然,舛驳弥深,丹青靡据。
聂崇义研求师说,耽味礼经,较于旧图,良有新意。
尹拙承制旨,能罄所闻。
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,臣再加详阅,随而裁置,率用增损,列于注释,共分为十五卷以闻。
酬奖聂崇义并令尹拙集儒学参议三礼图诏建隆二年五月 五代至宋初 · 宋太祖
 出处:全宋文卷一、《宋史》卷四三一《聂崇义传》、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八
礼器、礼图,相承传用,浸历年祀,宁免差违。
聂崇义典事国庠,服膺儒业,讨寻故实,刊正疑讹,奉职效官,有足嘉者。
崇义宜量与酬奖。
所进《三礼图》,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,所冀精详,苟有异同,善为商榷。
乞看详陈祥道礼书劄子十一月二日得旨,送两制看详。)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三四
臣窃以国家之用,典礼为急;
典礼之学,制度尤难。
太祖皇帝时,命国子司业太常博士聂崇义考正礼图,采唐张镒等旧图凡六本,撰成《三礼图》二十卷奏之。
太祖下诏嘉奖,令太子詹事尹拙等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,又下工部尚书窦仪裁定,其《三礼图》画于国子监讲堂。
臣伏见太常博士陈祥道,专意礼学二十馀年,近世儒者未见其比。
著《礼书》一百五十卷,详究先儒义说,比之聂崇义图,尤为精审该洽。
昨臣僚上言,乞朝廷给纸札,差书吏画工付祥道录进。
今闻已奏御,降付三省。
臣愚欲乞送学士院两制经筵看详,如可施行,即乞付太常寺,与聂崇义图相参行用,必有补朝廷制作。
取进止。
按:《范太史集》卷一九。又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五○,《宋会要辑稿》崇儒五之二七。第三册第二二六○页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二○。
鼓议景祐二年七月 北宋 · 冯元
 出处:全宋文卷三○六、《太常因革礼》卷一九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一七、《宋会要辑稿》乐二之三(第一册第二九二页)、《宋史》卷一二六《乐志》一
建鼓四,今乐局皆具而不击,别设四散鼓于县间击之,以代建鼓。
乾德四年秘书监尹拙上言:「散鼓不详所置之由,且于古无文,去之便」。
时虽奏可,而散鼓于今仍在。
又雷鼓、灵鼓、路鼓虽击之,皆不成声。
故常赖散鼓以为乐节,而雷鼗、灵鼗、路鼗阙而未制。
今既修正雅乐,谓宜申敕大匠,改作诸鼓,使考击有声。
及创为三鼗,如古之制,使先播之,以通三鼗鼓,罢四散鼓,如乾德诏书。
乞改正衮冕与制度不同者奏治平二年八月 北宋 · 李育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三五九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○六、《续文献通考》卷一一三
皇朝之制,天子之服有衮冕,前后十有二旒、二纩,并贯珠玑。
又有十二碧凤衔翠旒,在珠旒外。
版以龙鳞锦表,上缀玉为七星,旁施琥珀瓶、犀瓶各二十四,缀金丝网,钿以珠玑、杂宝玉,加紫云白鹤锦里,四柱饰以七宝,衮服间以云朵,饰以金钑花钿窠,装以珠玑、琥珀、杂宝玉。
祭天地宗庙,飨太清、玉清昭应景灵宫等服之。
臣窃以郊庙之祭,本尚纯质,衮冕之饰,皆有法象,非事繁侈,重奇玩也。
冕则以《周官》为本,凡十二旒,间以采玉,加以纮、綖、笄、瑱之饰。
衮则以《虞书》为始,凡十二章,首以辰象,别以衣裳绘绣之采。
东汉至唐,史官名儒纪述前制,皆无珠翠、龙锦、犀宝、七星、云鹤之饰。
何则?
鹬羽蚌胎,非法服所用;
琥珀犀瓶,非至尊所冠;
龙锦七星,已列采章之内;
紫云白鹤,近出道家之语,岂被衮戴璪、象天则数之义哉?
自大裘制废,颛用衮冕,古朴稍去,而法度尚存。
明水、太羹,不可以众味和;
《云门》、《咸池》,不可以新声间;
衮冕之服,不宜以珍怪累也。
魏明之用珊瑚,江左之用翡翠,侈靡衰播之际,岂足为圣朝道哉!
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监进所造冕服,及二年博士聂崇义进《三礼图》,尝诏尹拙、窦仪参校,皆仿虞、周、汉、唐之旧,至四年冬服之,合祭天地于圜丘,用此制也。
太宗亦尝命少府制于禁中,不闻改作。
章圣泰山礼官请服衮冕,帝曰:「前王服羔裘,尚质也。
今则无羔裘而有衮冕,可从近制」。
是岂有意于繁饰哉?
盖后之有司率意妄增,未尝搉议,遂相循而用。
仁宗尝诏礼官章得象等详议之,其所减过半,然不经之饰,重者多去,轻者尚存,不能尽如诏书之意。
至和三年王洙复议去繁饰,礼官昼图以进,渐还古礼,而有司所造,复如景祐之前。
又按《开宝通礼》及《衣服令》冕服皆有定法,悉无《会要》所载宝锦之饰。
况天地之德,无物以称,宗庙之荐,美亦多品,惟纯质之器,法制之服,仅可享之者。
太祖太宗削平僭伪,富有四海,岂乏宝玩哉?
愿不可施之于郊庙也。
臣穷谓陛下肇祭天地,躬飨祖祢,服周之冕,观古之象,顾复先王之制,祖宗之法。
其衮冕之服及韠、绶、佩、舄之类,与《通礼》、《衣服令》、《三礼图》制度不同者,宜悉改正。
窦氏联珠集跋淳熙五年四月 南宋 · 王崧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一八、《皕宋楼藏书志》卷一一二
余家所藏和岘所校《五窦》诗,世少其本。
和所跋甲子岁,即乾德二年也。
秘监尹公者,尹拙也。
致政大夫者,吏部尚书致仕张昭也。
字潜夫,题巩诗后一篇称「潜夫」者,即也。
刑部外郎太常博士和者,也。
后有题「𡼗读过」者,季弟也。
惟中仪李公当是时为礼部侍郎,而李姓者偶忘其为何人。
远方无书可考,姑俟知者。
今刊诸公府,庶永其传。
淳熙五年四月旦日,朝散大夫、权知蕲州军州事北海王崧书。
按:《窦氏联珠集》卷末,续古逸丛书本。